廣州都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聯系人: 李先生
手 機:13763358557
微信號: XH13763358557
網 址:m.57101.com.cn
地 址:天河區(qū)岑村沙埔大街65號101
如果提到5G是什么,大多數人會回答,5G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。數據傳輸,要么通過實體傳輸,如光纖、電纜、網線,這就是有線通信;要么則是在空中通過電磁波傳輸,即無線通信,而無線通信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基礎。
想象一下,數據是貨物,傳輸介質是交通工具。實體傳輸就像是鐵路運輸,載貨量大,但必須依賴有型的鐵軌;無線通信就如同用飛機運輸,受到的制約較多。在有線介質上傳播數據,想要高速很容易;但在空中進行無線傳播,數據傳輸速度一直是其發(fā)展瓶頸。
5G與4G、3G、2G的區(qū)別,手機信號增強器廠家表示,就是數據傳輸能力和速度的不同。無線通信依賴的介質是電磁波,它包括電波和光波。光波通信,如LiFi,現今也是前沿技術之一;但應用歷史最久、范圍最廣的,還是電波通信。電波雖然無形,但它的頻率資源是有限的。頻率就好比給高速公路劃分車道,為的是,讓在上面“奔跑”的數據不會相互干擾。
不同頻率的電波有著不同用途。譬如潛艇通信一般用的是“甚低頻”,頻率為3至30KHz(千赫茲);海事衛(wèi)星電話用的是“特高頻”,頻率為3至30GHz(千兆赫茲/吉赫茲)。電波的頻率越高,頻段就越寬,數據傳輸的速度就越快。我們可以把頻段看作高速公路的寬度,車道越寬,就越不容易堵車。
5G的頻段是多少呢?目前,國際上主要使用28GHz進行試驗。我國給三大運營商的頻段在2.6GHz到4.9GHz,當然,較低的頻段也有好處。
手機信號增強器,為什么過去不用高頻率?
電波有一個顯著特點,頻率越高,越趨近于直線傳播,繞射能力(即繞過障礙物的能力)越差。
5G最大的問題是,它的覆蓋能力會大幅減弱。要用5G覆蓋同一個區(qū)域,所要的基站數量將大大超過4G。4G時代,因為電波覆蓋能力較強、傳播距離較遠(但同樣遜色于3G),基站體積較大,形如高塔或旗桿。這種基站,我們可以將其稱作“宏基站”,建一個可以覆蓋一大片。然而,我們畢竟不能為了追求無線通信的高速快感去讓城市插滿“大鐵柱”。因此,5G技術想要真正實現運用,繞不開一個“神器”——微基站!
如果要想讓5G通信覆蓋全城,則需要建設遍布城市、覆蓋建筑物各個角落的微基站。它們可能只有一個探照燈、鞋盒大小,但可以有多種造型,與周圍環(huán)境相互融合。
我們現在常常能在新聞中看到,某活動開設了5G試驗專區(qū)、運用了5G傳輸通道。但其實, 5G絕不單單是對3G、4G的“高速率進化”。
真正能改變人們生活的,是基于微基站網絡,5G技術所帶來的“超低時延”和“超大規(guī)模連接”。增強移動寬帶(eMBB)、低時延高可靠(URLLC)、低功耗大連接(mMTC),并稱5G的“三大應用場景”。尤其后兩者,是開啟未來智能化、萬物互聯等“科幻場景”的基石。
可以講,拋開5G基礎設施網絡以及其覆蓋范圍,去單聊“5G通信”,那是一本正經地玩概念。
手機信號增強器,5G改變數據的傳輸模式
在目前的通信網絡中,即使是兩個人面對面撥打對方的手機、傳輸照片,數據都要通過基站進行中轉,包括控制信令和數據包。
而在5G時代,數據傳輸可以實現“D2D”(Device to Device)。在同一基站下的兩個用戶,如果互相進行通信,他們的數據將不再通過基站轉發(fā),而是直接從一個移動終端到另一個終端。
源于這一特點,5G技術可以開啟真正的“萬物互聯”時代。
譬如,對于無人駕駛來說,在5G時代,舉目可見的微基站,可以讓前后車之間的數據傳輸時延降至幾乎為“0”。車載控制電腦之間的互聯更為流暢,無限逼近信息的“無縫溝通”;海量站點則讓數據沒有“死角”。無人駕駛的“安全性”這一根本需求,將實現突破。
此外,目前很多大城市正基于大數據、物聯網技術打造“智慧城市”。
雄安新區(qū)建設中,已率先使用諸如智慧泊車、智慧路燈等技術。而若要實現更高水準的智慧交通、智慧健康,就需要5G的超高速數據傳輸,并依托遍布全城的5G微基站所織的“信息管理網絡”進行海量數據點的大規(guī)模連接。
對于智慧城市來說,智能化防災減災是極其重要一環(huán)。借助于萬物互聯以及高速信息傳輸,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(fā)布、突發(fā)災害事件多部門多單位聯動、遠程救助等,都會在時效上得到顯著提升。
如果暢想得更為長遠,5G環(huán)境下的氣象數據采集,甚至預報業(yè)務都可能發(fā)生改變——
密布城市各處的5G微基站通過搭載一些儀器,化身一個能夠采集基本氣象要素的自動站并非難事。
眼下,多地氣象部門與鐵塔公司在氣象監(jiān)測站點建設、觀測數據采集傳輸等方面都有著密切合作。未來,如果每一個5G微基站都能成為一個自動氣象站,那么城市氣象數據的豐富程度將不可想象。不僅數據將極大豐富,站點間的數據也可以實現高速交換和本地運算,天氣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水平會迎來顛覆性的提升。